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浏览:

理财的意义(投资知识篇六)

紧接上话,补充一下「四笔钱」的底层逻辑,后面几节,我们会聊聊如何进一步地利用「好价格」,选择「好资产」,最终通过「长期持有」
本篇文章主要讲解以下三个方面的投资知识:

  • 16.分清四笔钱,找到每笔钱的合适位置
  • 17.如何选择好资产?
  • 18.怎样买到好价格?

十六、分清四笔钱,找到每笔钱的合适位置

该节重点:

  • 投资的过程就是,把自己赚到的钱放在它们适合的位置上,让每一笔钱都发挥它该发挥的作用
  • 对每笔钱的规划和配置,就是实实在在的投资
  • 活钱管理:随时会用到的钱,主要用于打理零花钱、应对日常开支
  • 稳健理财:适合中短期(3年以内)就要用到的钱,或者本身因为年龄、风险承受能力等偏好稳健产品的人
  • 长期投资:5年以上不用的闲钱,通过长期投资,博取高收益
  • 保险保障:为了给生活托底,防止投资中断
  • 投资的三要素: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 你要求一个产品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收益还很高,哪里有这么十全十美的事情
  • 「四笔钱」给我们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安全长期的结构
  • 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收益最高,但有太多的因素让我们无法做到长期持有

和很多初学投资的朋友聊天,会发现他们容易把投资想得过于复杂,认为投资需要了解大量的金融知识、阅读 N 本投资经典,了解清楚各类投资品种,才能开始。

用我朋友的话说:对「投资」这两个字,我以前的理解太重了。

以前觉得投资应该是几百万,几千万去投资一个企业、公司。现在才明白小到一次家庭财务梳理、几百块钱买只基金,都是投资。

其实,开启投资的成本很低,不用想得太复杂。投资的过程就是,把自己赚到的钱放在它们适合的位置上,让每一笔钱都发挥它该发挥的作用

比如,退休以后才用到的养老钱不应该只放在银行活期里也不能因为自己年轻力盛,就省掉买保险的钱去买股票

对每笔钱的规划和配置,就是实实在在的投资


回想一下,我们每个月赚的钱基本有这么几个去处:

  • 用于日常开销和生活开支
  • 支付房贷、房租、还信用卡等
  • 存起来,等着一两年后买个大件(如买车买房)或者办大事(如结婚生孩子)
  • 作为失业、疾病、意外等应急资金
  • 给孩子准备教育金
  • 为父母准备赡养费
  • 为家庭准备养老金
    ……

如果我们一股脑地都投到股市里,风险太高,很危险;如果我们一股脑的放在活期里,暴殄天物,没意义

根据每个去处的特点合并同类项后,我们发现所有的钱基本上可以分为这四类,分别是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和保险保障

活钱管理:
随时会用到的钱,主要用于打理零花钱、应对日常开支。比如,每个月的房租房贷、生活支出、孩子的零花钱、父母的赡养费等。

稳健理财:
适合中短期(3年以内)就要用到的钱,或者本身因为年龄、风险承受能力等偏好稳健产品的人。比如,一两年后要买车、买房或者结婚生小孩儿的钱,半年以后要旅游的钱等。这部分资金的目标是力求安稳,追求稳健增值。

长期投资:
5年以上不用的闲钱。这笔钱可以通过长期投资,博取高收益。简单来说,这笔钱是没有固定用途,又可以投很长时间,即使都损失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影响。

保险保障:
如果说前三笔是进攻,那这一笔就是防守。生活中总存在意料之外的风险。所以,拿出来一部分资金配置保险,为家庭财务铺好安全垫,是很有必要的。


理清楚了四笔钱,我们再来聊聊,每一笔该买点什么?这就要说到投资的三要素: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安全性指的是产品的投资风险有多高,像债券或者银行储蓄的风险都很低,股票的风险就很高

收益往往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但想获得更高的收益就要承受可能的亏损,追求收益最大化,就要承受资产的安全性低

流动性很容易被忽视。之前看到过一个例子,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长期投资,不是因为他们坚持不住,而是因为各种意外情况导致的被迫退出。所以在投资时,我们也要结合家庭的长短期目标

这三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不可能全部关注到,例如你要求一个产品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收益还很高,哪里有这么十全十美的事情

那四笔钱分别适合什么样的投资产品呢?我们来对号入座:

活钱管理,因为是日常支出类的资金,所以我们要选择的产品特点是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上要求不高,一般比活期存款好一些就行。建议大家选择货币基金

稳健理财,追求的是稳健收益,时间大概在半年到3年,投资时间比活钱管理长一些,那么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承受较低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一点的收益。我们建议大家选择稳健类的投资产品,如固定收益类产品。这类产品主要投资低风险的债券类资产,同时配置少量的高风险资产,即分散了风险,还能获得比活钱管理更高的收益。

长期投资的投资时间更长,我们就可以用风险换收益,选择股票类产品。建议大家选择指数基金和好的主动基金

保险保障是为了给生活托底,防止投资中断。建议大家选择消费险,配备人生的四大基础险种:医疗险、定期寿险、重疾险、意外险。


可以说,「四笔钱」给我们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安全长期的结构

我们都知道,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收益最高,但有太多的因素让我们无法做到长期持有。认知和情绪当然是重要的两个方面,还有一个因素是「钱」的属性。

如果一笔钱能投资的时间很短,却放到股票市场中,其实是把它自己交给了随机性和运气。一旦家庭因为疾病或意外需要用钱,也可能会导致投资被迫中断。

四笔钱,其实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帮助我们把漏洞堵上,并且把各笔不同时间、不同用途的钱分开,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结构,更好地帮助我们长期持有。


十七、如何选择好资产?

  • 投资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但很难知道这个「长期」究竟有多长
  • 2020年股票涨幅最高的股票分别是亿纬锂能、东方财富、爱尔眼科
  • 我们购买指数基金,除了分散风险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捕捉到这些能够带来长期回报的好公司
  • 指数基金能够帮助我们选择到好公司,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持有指数,将越来越多地投资于更优质的企业
  • 挑中好公司就一定能赚到钱吗?不一定。即使我们真的因为能力或者运气,挑中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公司,靠买它的股票赚到钱的路程也是非常艰难的
  • 指数基金都是好资产吗?中证煤炭指数就不是好资产。我们并不能准确预测哪个行业或者企业能够最终胜出
  • 指数基金的定期调整和优胜劣汰,保证了我们永远能持有市场上大部分的优秀公司
  • 目前沪深300和中证500还不足以完全覆盖中国经济,不少优秀的公司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等都不在A股上市,没有被纳入沪深300的范畴
  • 核心--卫星策略:沪深300和中证500这样的宽基指数作为「核心」资产,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市场的估值,加入一部分「卫星」资产,如:消费、医药、信息、红利等指数基金,形成自己的资产组合
  • 我们还可以通过指数增强型基金、主动型基金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收益,但这也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更深的研究
  • 指数基金可能出现的问题:1.部分指数产品的流动性较差;2.指数由于本身是几百家公司的集合,对于偶尔的价值错判本身是有容忍度的;3.你没有办法只拥有自己喜欢的行业和最好的公司,必须照单全收这个编制规则下的所有产品
  • 我依然觉得指数基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一项足够「好」的资产

首先,我们需要问一下自己,究竟什么才是「好资产」?

我们在前面的讲解中已经给出过「好资产」的定义——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投资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如果我们选择的标的长期向上,哪怕中间会有一些波动,只要我们持有足够长的时间,取得正回报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由于我们很难知道这个「长期」究竟有多长,因此我们需要在选择资产的时候有所配置,避免因为持有过程中的波动影响了心态,最终影响到我们的持有时间。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选择到长期向上的好资产。


为什么说「指数基金」是好资产?

2010年6月,肩负着中国「纳斯达克指数」使命的创业板指数发布,由最具代表性的1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组成。

如果我们当初把资金分成100份,分别购买这100只股票并持有到今天,我们会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呢?答案是年化7.77%

我们再把这100家公司的股票涨幅做个排序,其中排名前三名的股票分别是亿纬锂能东方财富爱尔眼科,它们的年化收益分别为45%、42%和41%,从2010年10月到现在的10年里,分别涨了30~40倍。如果你能在当时挑中这三只股票,你就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我们把标准放宽,假设我们能选中这100家公司中收益靠前的20家,它们的平均年化收益是多少呢?答案是22%,也是非常不错的投资成绩。

但如果我们不幸选择了剩余的80家公司呢?它们的平均年化收益是0.6%,还不到1%,而且其中有30家还是亏损的。

经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应该知道,人类有天生高估自己的倾向。如果冷静下来从统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只有3%的概率能买中亿纬锂能、东方财富和爱尔眼科,只有20%的概率能挑中前20家公司,更大的可能是,我们会选到那80家公司,10年白干,甚至亏损

通过自己选择股票的方式来选择「好资产」,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太难了。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持有公司的股权,享受长期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呢?
答案就是「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就是购买一篮子公司股票的基金,比如刚才我们说的创业板指数就有对应的基金,还有沪深300指数基金、中证500指数基金等等。通过购买指数基金,你就相当于购买了很多家公司的股票,同样能分享这些公司成长的收益

你可能会在很多书里面都听到过「指数基金」,提到它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是从「分散风险」,「不会死」的角度来说的。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告诉你,其实指数基金能够帮助我们选择到好公司

拿创业板指数为例。创业板指数是在创业板中选择前100只市值最大的股票,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计算股票指数。长期来看,越是好的公司,其市值增长越快,越是差的股票,其市值持续萎缩,如果一只股票市值排到100名以外,就会被淘汰出创业板指数。

如果一只股票市值持续增长,那么这只股票在创业板指数里的权重也就越来越大,我们的投资组合中这支股票的占比也就越来越多。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持有指数,将越来越多地投资于更优质的企业

看到这里,你可以猜猜前面提到的创业板指发布时候的100家企业,现在还有多少在创业板指数中?

答案是只有18家,其余的82家都在漫长的时间中被淘汰了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把A股的所有上市公司看成一个学校的学生,挑选其中的前10%成立一个尖子班。每年按照考试成绩,优胜劣汰、重新选择。最后这个尖子班里,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大概率是更多的。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在2010年10月持有的不是这100只创业板初始成份股,而是有着优胜劣汰机制的创业板指数基金,我们获得的年化回报,将从7.77%提升到12.83%

事实上,A股的头部效应非常可怕。

我还想再告诉你一个数据。在A股中,创造财富的前15家公司,合计贡献了大概10万亿的股市财富,这相当于A股过去30年创造财富的总和。不止是A股,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著名的金融学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统计过,美国股市从1926年以来所有的投资回报,都来自于表现最好的1000只股票。而这些股票的数量仅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4%。

如果我们希望找到长期投资的「好资产」,提高我们的长期收益率,我们就必须要「投中」这些头部的公司。但是,想从几千家公司中找到这些数量极少的头部公司,难度太大,概率非常低。因此,我们购买指数基金,除了分散风险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捕捉到这些能够带来长期回报的好公司


挑中好公司就一定能赚到钱吗?

当然,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一定能挑到那3%的公司。但其实就像我们在第9节中描述的,持有这样公司的体验,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惊险得多。

在我们写下这篇文稿的时候(2021年1月),特斯拉是公认的优秀公司。这家公司从无到有地把电动车带到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成了最新的世界首富。

从收益角度来看,2014年至2020年末,特斯拉的股票涨了28倍,如果算年化收益的话大概是60%,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但是,如果你看过特斯拉的股价走势图,可能会有别样的感受。
tsl
特斯拉股价走势

从2014年到2019年,整整6年的时间,特斯拉的股价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而2020一年,特斯拉的股价就涨了7倍多。

就像前面讲到我自己投资中国平安的经历一样,6年的时间,股价不动,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坚定地持有下去?即使你真的坚持住了,大概率也会在这1年7倍涨幅的过程中提前下车,很难享受全部收益

所以,即使我们真的因为能力或者运气,挑中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公司,靠买它的股票赚到钱的路程也是非常艰难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完全不应该买股票。如果你对某个公司感兴趣,或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对一些行业有较深的认知,当然可以买一些自己最有把握并且熟悉的股票。但是我们建议,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以以指数基金为主,比如占80%以上的比例随着自己「能力圈」的不断扩大,并且验证了自己具备选择股票的能力,再慢慢调整这个比例


指数基金都是好资产吗?

A股市场的指数非常多,我们应该选择哪些指数呢?名字里面带指数的就可以吗?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two
中证煤炭指数走势

这个例子的主角也是一只指数,名字叫作中证煤炭指数

2009年中,在金融危机后大规模经济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开始复苏,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化肥等行业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煤炭的需求。中证煤炭指数也从指数发布时的1000点快速上涨到2010年底的3300点。但是从2010年到2020年底的10年间,煤炭指数跌了61%。

根本原因是煤炭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大家应该都还记着2010~2015年北方城市严重的雾霾天气,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国家而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目标也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能源行业的煤炭企业而言,市场需求不断压缩。再看供给方面,之前的经济政策刺激,导致企业不断扩大产能,甚至产能过剩。结果就是供给显著大于需求,价格不断降低

在这样一个全面趋势性下跌的行业里面,选择指数基金还有意义吗?选择中证煤炭指数这样的行业指数基金,其实并不是我们说的指数化投资,而是在做主动判断,在「择股」

在之前我们反复强调过,我们在投资中获得的收益,根本来源是整个经济体的增长,是每家企业、每个劳动者共同努力、不断创造财富的结果。但其实,我们并不能准确预测哪个行业或者企业能够最终胜出

拿沪深300指数的行业构成来说,在近20年的时间里,各行业的占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日常消费」行业的占比从5%提升到了16%,「信息技术」从6%提升到了15%,而「工业」、「材料」和「能源」行业的占比则下降了12%、13%和5%。

three
沪深300指数中的行业成份变化

这些行业权重变化的背后,也反映了这十多年间,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到消费拉动的转变。

我们说指数基金是「好资产」,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我们选择的指数基金应该尽量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段时间里一个国家创造的总财富

这样我们投资它才有意义。


「核心—卫星」策略

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选择标的。

我们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覆盖上市公司以及中国经济。事实上,只需要沪深300指数,再加上中证500指数,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

其中,沪深300主要覆盖的是大盘股,成份股为沪深A股中市值较大、流动性较好的300只股票,能相对较好地反映市场上成熟公司的情况。而中证500则主要配置沪深A股中的中小盘股,成份股为剔除沪深300成份股以及A股中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后,总市值靠前的500只股票,反映沪深两个市场中小市值公司整体状况的指数。

截止2020年12月,沪深300总市值达到了49.60万亿元,占全部A股的57.34%;而中证500总市值达11.22万亿元;占全部A股的12.97%。这两个指数加在一起,占比接近70%,占据A股大半壁江山。

另外,从营业收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代表挤出水分后的净利润)等代表企业盈利的财务数据来看,沪深300加上中证500一起,也占据了全部A股的很大部分比例,涵盖了其中的优质资产

这样的覆盖程度,再加上「注册制」的全面铺开,会让我们能更好地捕捉到未来的优秀公司。就像站在2010年我们未必会猜得到煤炭今后10年的发展一样。站在现在,我们可能也并不知道未来10年、20年,白酒、消费、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的兴衰。但是,指数基金的定期调整和优胜劣汰,保证了我们永远能持有市场上大部分的优秀公司

此外,沪深300、中证500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A股历史上经常会表现出周期性的风格切换。这其实是被很多人低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2012~2014年,持有大盘股基本被吊打,2014年12月小盘股又很惨,2015年风格又变了回来。股灾后,2016~2017年都是大盘股的牛市。均衡配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长期持有。

当然,目前沪深300和中证500还不足以完全覆盖中国经济,不少优秀的公司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等都不在A股上市,没有被纳入沪深300的范畴。「注册制」的推出和不断深入会让这样的情况在未来大幅缓解。而且,我们现在可以在投资组合中通过类似「中概互联基金」这样的标的,来持有这些公司。

另外,我们还可以基于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在组合中加入消费、医药等行业指数基金,以及红利指数等策略指数基金。这也就是我们在投资中经常说的「核心—卫星」策略。

我们可以把沪深300和中证500这样的宽基指数作为「核心」资产,比如占整体仓位的 60%以上,保证我们能够跟上中国经济的增长,投资到未来头部的公司;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市场的估值,加入一部分「卫星」资产。这样一来,不但能降低组合的波动,还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收益


以上就是今天这一讲的全部内容,我们来做个总结。

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好资产」就是通过以沪深300和中证500为主,其它类似消费、医药、信息、红利等指数基金为辅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资产组合。目标是更好地覆盖中国经济,保证组合长期向上,同时均衡配置,帮助我们更好地长期持有。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指数增强型基金、主动型基金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收益,但这也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更深的研究

再说下指数基金可能出现的问题。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空头Burry曾经在去年美股股灾时,把原因归咎于指数基金。他的观点是:大量资金仅仅通过被动的原则配置、部分指数产品的流动性较差,以及市场量化团队在指数品种上叠加了大量的算法制造金融衍生品,这些最终会导致市场的崩溃。

事实上,对于A股市场而言,指数资金的持有占比非常之低,同理愿意通过被动规则来参与市场的机构资金量也非常低,流动性问题即使在牛顶或者熊底这样极端的情况下问题似乎也并不大。至于衍生品化,如果底层资产是相对优质的好公司,似乎风险应该也还好。

所以其实美股去年和未来可能的危机,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太贵了。

另外看到有朋友说:指数的编制规则,可能趋势性带入较贵的资产,剔出更有性价比的资产(比如2020年底上证50的调整)。是的,这确实客观存在,但指数由于本身是几百家公司的集合,对于偶尔的价值错判本身是有容忍度的。我们也不能要求一个被动规则的准确率是100%,模糊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

最后,指数还有一个问题是,你没有办法只拥有自己喜欢的行业和最好的公司,必须照单全收这个编制规则下的所有产品。这也是部分比较进阶的同学愿意选择主动基金的原因之一,认为自己的钱可能会更高效地匹配到好资产上。事实上,其产品低廉的持有费用(调仓频率低所以换仓成本低),我认为在足够长期来看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综上,我依然觉得指数基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一项足够「好」的资产


十八、怎样买到好价格?

该节重点,五条原则:

  • 原则一:尽可能一直待在市场中
  • 原则二: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收益主要是企业盈利的增长。投资的时间越长,估值变化所贡献收益的占比越低
  • 原则三:对于每一笔投入来讲,如果持有周期足够长,不必苛求买到最低,但也不要买的太贵
  • 原则四: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通过抓住低估值的时机买入,可以增厚收益
  • 原则五:如果牛市的估值太贵,卖出一部分,可以大幅提高长期收益率
  • 一句话总结:不要走;赚盈利而非情绪的钱;不要买贵;便宜多买;太贵就卖
  • 在中估时投入,低估时加倍,高估时停止买入,不要一味等待低估状态再去投入
  • 卖出一部分高估的资产,锁定一部分收益
  • 怎样买到好价格?低买高卖策略:定投+低估加倍+高估不买+高估卖出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如何为自己制定一份长期的资产配置方案,也谈到了如何选择好的资产。很自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什么时候卖?

对应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个问题通常会变成:

  • 我每月都能有一定的结余,这些钱应该怎么投?
  • 我现在有一笔钱,能放5年,现在应该买多少?
  • 我应该什么时候卖出?

我先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根据我们在「认知篇」讨论过的内容,结合一些数据统计,帮助你理清我们在回答这些疑问时所应参考的原则。了解了这些,最后的答案可能就是不言自明的了。

在前面,我们说过投资收益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换句话说,真正的上涨,往往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但我们并不知道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如果我们错过这些时间,投资收益就会大打折扣

one

我们回测了2005~2020年的数据。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从2005年至2020年,如果我们一直持有万得全A指数,将会获得12.9%的年化收益率。经过前面的知识,你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结果。

但是,如果我们错过了这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5天,年化收益就会从12.9%降低到10.1%,减少了将近3%如果再错过得多一些,比如错过了30天,我们持有15年的结果竟然是几乎不赚钱。

在上一节《如何选择好资产?》中,我们讲到了一个听起来有些可怕的事情——「A股的头部效应非常可怕,创造财富的前15家公司,合计贡献了大概10万亿的股市财富,这相当于A股过去30年创造财富的总和」。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对的方式是,利用指数基金来捕捉这些头部的优秀公司,从而提高我们的长期收益率

而上面的统计数据,则告诉我们另一个可怕的「头部效应」——我们长期投资的大部分收益,是由少数时间贡献的从2005年至2020年末,大约有3900个交易日,我们长期投资获得的收益,是由涨幅最高的30天贡献的,占比只有0.76%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能采用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尽可能留在市场中,不要出局

在前面的留言中,有用户提问:「不能只看错过上涨的统计。那我如果躲过了下跌最多的几天,年化收益率会提升多少呢?可以帮我算一下吗?」
我不会帮你去算这个数据,因为这个思考方式是错的。

这个统计想说的是,我们其实没有预测市场的能力无论是涨幅最高的30天,还是跌幅最大的30天,这些时间都随机地分散在漫长的时间线上。我们没有办法精确地挑出或者躲避那些日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去错过它们。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第一条原则尽可能一直待在市场中


「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在《共同基金常识》这本书中,通过对美股将近200年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分析,认为决定股市长期回报率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企业盈利增长率股息率市盈率的变化。其中,市盈率是估值的一个指标,市盈率的变化可以看作估值的变化。这三个变量共同决定了股市的回报。

股市回报 ≈ 企业盈利增长 + 股息收益 + 估值变化

这也印证了前面讲的内容:我们长期投资获得的收益,其中一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本身的增长,在这个公式里体现为「企业盈利增长」和「股息收益」;另一部分来自于市场情绪的变化,也就是这个公式里的「估值变化」

我们将2005年以来的万得全A指数的累计收益率来源进行了拆分,并分别计算了净资产增长率(用来说明企业盈利增长)、股息率、估值变化率(用 PB计算)。

three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长期来看,万得全A的收益率也是来源于企业盈利增长,估值变化所带来的贡献微乎其微。从2005年到2020年底,它的年化收益率是12.9%,衡量企业盈利增长的净资产增长率是11.17%,股息率为1.52%,估值变化率为0.07%。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买入股票或者投资股票的基金,一直长期持有,获得的收益更接近于企业盈利增长和股息收益的总和。

这也得到了我们的第二条原则: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收益主要是企业盈利的增长。投资的时间越长,估值变化所贡献收益的占比越低


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认为,在较长的时期内,即使一笔交易买到了最低点,在整体的资产配置中也并不重要。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他与富达基金做过一项研究,在1965~1995年的30年间,如果投资者每年都在市场最低点(精确到最低点的那一天)买入,他将获得年均11.7%的回报。而如果他不幸每年都买在最高点,也将获得10.6%的回报,差别只有1%。

美股市场的波动很小,波动巨大的A股市场也是如此吗?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回到沪深300指数发布的2005年4月8日,假设有3个投资者,希望每年把自己的一笔钱投入到沪深300指数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第一个投资者是幸运儿,他总能在每年的最低点进行买入;第二个投资者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他选择在每年的第一天买入;第三个投资者比较倒霉,他所有的买入都买到了当年的最高点。

16 年后,这三位投资者的账户收益如何呢?

four

幸运儿的年化收益是10.69%,轻松投资者的年化收益是8.84%,而倒霉蛋的年化收益是5.63%。这也告诉我们,与美股相比,A股波动确实更大,最高点和最低点买入的差距也比较大。因此,尽量不要买得太贵。另外,从长期来看,每年随便选择一个时间,与真的可以买到每年的最低点,差别其实没有那么大。

当然,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幸运儿」和「轻松投资者」这两种操作所耗费的「精力」是完全不同的。一种需要经常盯盘,还需要惊人的运气才能真的买到最低点;另一种,则完全把操作交给了概率和时间,可以把精力用在工作和生活上

这是我们得出的第三条原则:对于每一笔投入来讲,如果持有周期足够长,不必苛求买到最低,但也不要买的太贵


前面两个数据统计,回测周期都长达15~20年,在这样长的时间区间内,买入价格对于最终收益率的影响不大。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持有那么长时间。如果时间比较短,比如5年左右,买入价格对于最终收益率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在前面《好公司等于好股票吗?》中曾经介绍过「股市温度计」,它可以帮助我们大概判断当前的股市是贵还是便宜。假如我们在股市不同温度时买入并持有5年,最终会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呢?我们来看一下回测结果。

five

在这张图中,蓝色线是股市的估值温度。红色线和绿色线分别是投资万得全A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并持有5年所获得的年化收益率。

可以看到,如果在温度较低、也就是股市整体估值便宜的时候,比如2008年,2013年买入并持有5年,我们大概率能获得10%以上的收益率。但如果在股市比较贵的时候买入,比如2007年或者2015年,即使持有5年,我们可能依然会赔钱

这是我们的第四条原则: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通过抓住低估值的时机买入,可以进一步提高收益


最后是一个有关「高估卖出」的统计回测。我们在曾经介绍过,利用「股市温度计」在熊市低估、价格便宜时买入更多,在牛市高估、价格高企时卖出,能获得一部分估值变化的收益,这就是好价格带来的作用。这里,好价格既包括低买、也包括高卖

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我们可以做一下回测进行简单说明。为了方便对比,我们统计了2010年初到2015年12月跨越一轮牛熊的区间里,三种不同策略买入沪深300指数的资产收益情况。

这三种策略分别是:
1)普通定投:每月定投2000元,一直持续定投买入,没有高估卖出。
2)低估加倍+高估不买:根据股市温度,低估加倍定投(加倍定投时每月投入4000元),高估不投,但没有在高估时卖出,目的是希望尽量买的价格低一些,不要买得太贵。

3)低估加倍+高估不买+高估卖出:利用股市温度,实现低买高卖。这里,高估卖出的判断依据综合考虑了股市温度是否高估以及趋势交易的方法。

策略运行的结果如下:

six

seven

从回测结果我们能够看出:
1)低估加倍+高估不买的低买策略,内部收益率是12%,跟普通定投比,略有提升,但相差较小,这跟我们的第四个结论是一致的。低估加倍的好处是通过在价格低的时候多投入,让我们的总投入成本增加,最终的账户金额也就是总资产是大幅增加的。

2)低估加倍+高估不买+高估卖出的低买高卖策略,内部收益率达到了20%,跟其他两个策略相比,提升得非常明显。

「高估卖出」为什么效果这么好?主要原因还是A股的波动太大了,牛市之后往往出现暴跌,而浮亏越大,回本难度越大,甚至难度是呈指数级增长的。例如2015年6月之后股市大跌,最大跌幅达到了50%,如果你在高点买入,回本所需收益达到100%。但如果我们能抓住大周期,在高估时卖出,尽量控制浮亏,就能有效提高收益。

这是我们的第五条原则:如果牛市的估值太贵,卖出一部分,可以大幅提高长期收益率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得到的几条原则:

  • 尽可能一直待在市场中
  • 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收益主要是企业盈利的增长。投资的时间越长,估值变化所贡献收益的占比越低
  • 对于每一笔投入来讲,如果持有周期足够长,不必苛求买到最低,但也不要买的太贵
  • 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通过抓住低估值的时机买入,可以增厚收益
  • 如果牛市的估值太贵,卖出一部分,可以大幅提高长期收益率

总结简化版:不要走;赚盈利而非情绪的钱;不要买贵;便宜多买;太贵就卖
基于这几条原则,我们再来回答在这一讲的开头,我们所提到的几个问题。


1)「我每月都能有一定的结余,这些钱应该怎么投?」
如果这些钱可以用于长期投资,选择前面提到的「好资产」,并且定期把它们投入到市场中,比起纠结月定投还是周定投、周一定投还是周五定投,要重要得多,也容易得多。

你可以参考「股市温度计」,在中估时投入,低估时加倍,高估时停止买入。没必要纠结具体的定投日期,也不必去后悔昨天定投今天就大跌,长期来看,这些差别并不大。

换个角度,节省自己的「精力」,把时间用到其它地方,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2)「我现在有一笔钱,能放5年,现在应该买多少?」
首先,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资产配置方案,计算自己需要投入到权益类资产部分的比例。然后参考「股市温度计」来确定自己一次性买入的仓位。

我们不妨继续来看第十五讲《怎样为自己制定长期资产配置方案?》最后举的例子。

为了实现财务目标,我们需要把100万中的70%,也就是70万,投入到股票市场中。那应该怎么投入呢?一次性还是分阶段买入?

这里我想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提到的 格雷厄姆 和 马科维茨 的例子,这里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个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后悔最小化,或者说让自己能处于一个,无论未来市场是涨还是跌,都比较舒服的状态。

比如说,如果现在全市场的温度是40°,处于中估状态。我们就可以先投入50%左右的仓位。未来,如果股市下跌,我们可以随着温度的下降,有节奏地慢慢买入;而如果大盘一路上涨,我们也有已经有一半的仓位,可以享受收益。无论涨跌,我们都有所准备,也不会焦虑。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不要一味等待低估状态再去投入。如果市场像过去几年的美股一样,一直运行在中估以上,你会不会后悔呢?还能实现财务目标吗?

当然,这里只是介绍了大概的原则。具体的情况有很多,未来所推出的策略,也会在这方面帮助到你。


3)「我应该什么时候卖出?」
通过前面的讲解大家已经了解到,我们通过股票和基金,持有的是资产,是企业的部分所有权,而不是筹码。因此,如果市场的温度不高,估值并不贵,其实你不需要一定卖出。长期来看,这些资产会随着企业和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值。

但是,如果股市又出现类似2007年、2015年那样明显高估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根据「股市温度计」的提示卖出一部分高估的资产,锁定一部分收益。

好了,这就是这节全部的内容。经过前面几讲,我们已经初步搭建起一套基于「好资产+好价格+长期持有」的投资系统。

本节:五项原则,五场回测,有理有据地支撑起了这节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特别喜欢这种数据+图表+结论的输出方式,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下一篇,是投资知识篇的最后一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