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浏览:

理财的意义(投资知识篇三)

本篇文章主要讲解以下三个方面的投资知识:

  • 7.投资多久才算长期?
  • 8.投资应该集中还是分散?
  • 9.好公司等于好股票吗?

七、投资多久才算长期?

该节重点:

  • 在任意一个时点持有8.75年以上,都可以获得正收益
  • 在这二十年超过4000个交易日里,你要是错过了其中1%的交易日,这二十年你可能就都白忙活了
  • 到了二十年以上,只要持有不动,你毫无亏钱的可能
  • 只要标的别选得太差,投资时间越长,挣钱的概率就越高
  • 长期投资之难,一是投资回报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二是市场总是「轮动」的
  • 我们都不希望老了才变富
  • 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投资的本金
  • 放下焦虑、专注在工作和生活上,在我们自己不断变得更好的同时,去收获更多的工资、股权等其它收入
  • 年轻的朋友,更应该注重提高自身工资的收入,根据自身各个阶段的收支分配,做好合理的资产配置
  • 不要有股市暴富的幻想,几率很小的,踏踏实实上班

在学习投资的过程中,你最常听到的一个关键词,可能就是「长期」了。不管是书里,还是各种投资课程、投资大师,都会强调长期投资、长期持有、长期规划的重要性。相信你也记得我们一直强调的,股票是长期收益最高的资产。

不过,这些理念虽然非常正确、也很重要,但是里面隐藏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长期」到底是多长呢?我得坚持多久……才能算是长期投资呢?

我们还是先用数据回答这个问题。
之前出场过多次的杰米·西格尔教授,对这个问题同样进行了统计。在《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中,他计算了从1802年到2012年这超过二百年间,在任意时点持有股票和债券的收益情况。

one

在上面这张图里,横坐标表示持有股票的时间,以年为单位;纵坐标显示的是年化回报率;而柱状图的高度代表了在相对应的年限里,最高与最低的回报率范围。

从图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种趋势。从任意一个时点如果持有股票一年,我们的最佳收益可以是66.6%,最差可以是-38.6%,上下波动极大

可如果年限拉长到5年,这个波动范围就变成从-11.0%到+26.7%

时间继续拉长到20、30年,股票的收益率就越来越趋近于我们之前讲到的长期收益率:10%左右(包含通胀)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当时间拉长到十年以上这个区间,持有股票的最差收益率,已经开始比持有债券和国债更高了到了二十年以上,你可以获得的最差收益率也是正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尺度上,只要持有不动,你毫无亏钱的可能


我们再来看看A股的情况。

虽然A股并没有美股这么长的历史数据,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下类似的研究。我们选取了万得全A指数,从2005年1月1日到2020年10月19日,近十五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在任意一个时点持有8.75年以上,都可以获得正收益。如果把获得正收益的概率从100%放宽到80%,最短的持有周期会下降到4.83年,这个数据比美股甚至还要好。

所以这组数据,应该算部分地回答了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投资十年就叫长期,投资一年、两年半、三四年就不能叫长期——关键的不是去抠字面上的定义,而是掌握更多正确的信息。

不过,道理我们都懂——只要标的别选得太差,投资时间越长,挣钱的概率就越高,那么为什么长期投资还那么难坚持呢?在这里,我们先不说那些认知不够、贪心不足、自身情况不允许这些主观原因。先来看看在客观上,「长期持有」为什么这么难。


首先来看第一个客观现象,我把它叫作,投资回报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
来看三张图:
two
格力电器股价季度 K 线 | 来源:Wind

three
亚马逊股价季度 K 线 | 来源:Wind

four
海天味业股价月度 K 线 | 来源:Wind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如今人尽皆知的好公司、白马股、核心资产,股价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它们往往是蛰伏很多年,然后在一两年的短时间内完成主要的涨幅

虽然在蛰伏期股价也会上升,但如果回头看这个曲线,更像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感觉。而且这里选择的还是偏传统行业的公司,如果你去看看特斯拉的价格曲线,这个趋势简直更加明显。

上面我们说的是个股,现在我们来看看全市场的统计。
之前有学者统计了从1996年到2015年,长达20年里投资标普500指数的回报:

  • 如果你在这段时间里持有不动的话,回报是每年4.8%左右;
  •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你错过了这20年里上涨幅度最大的5天,那么你的回报就会下降到每年2.7%;
  • 如果错过上涨幅度最大的10天,你的回报就会变成银行活期存款般的每年1.3%;
  • 如果你不幸错过了40天,那么你的回报就成为惨不忍睹的每年-4%。

换句话说,在这二十年超过4000个交易日里,你要是错过了其中1%的交易日,这二十年你可能就都白忙活了

同样,类似的规律在中国股票市场上也是一样的。还是统计1996~2015年这个时间段:

  • 如果以上证综合指数回报,由于2015是个不错的牛市,这20年投资并持有上证综合指数的投资回报可以接近每年10%;
  • 但是如果你错过其中上涨最大的5天,回报就会下跌到每年7%左右;
  • 如果你错过上涨最大的那40天,回报就变成了每年-3.8%了。

所以在投资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最好保证自己在场」。

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投资回报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不管对于市场,还是对于个股,很可能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无聊的等待,而真正的上涨(或者下跌),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换句话说,等待相当煎熬,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卖出,然后去追新的热点。


长期投资之难,还体现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市场总是「轮动」的

这里说的「轮动」,通俗地解释可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者「风水轮流转」。这里的轮动,指的可能是资产表现的轮动,可能是投资风格的轮动,也可能是行业板块的轮动等等。我们之前说过,万物皆有周期,「轮动」就是周期的另一种体现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回看历史,会发现美股市场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表现简直有天壤之别。在19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事件,比如越战升级、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中东石油危机等等。而从1969年末到1979年末这整整十年时间,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普500指数起起伏伏,十年下来几乎没怎么涨,如果算上通货膨胀甚至是亏损的。

five
来源:Wind | 灰色线代表标普500指数

而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管制住了通胀,加上科技水平大幅进步,整个1980年代,标普500指数涨了2.2倍——这个幅度,和2009年~2019年美国十年牛市的幅度是差不多的。

six
来源:Wind

见上图,虽然1970年代美股表现惨淡,但另一类资产——黄金的表现却非常强。在1970年代初,每盎司的金价在40美元左右,等到了1970年代末,这个数字跳到了450美元以上——十年涨十倍,这个回报堪比过去十几年的京沪房价。但整个1980年代,黄金的价格跌了一半之多。所以,没有某类资产能永远表现最好,这就是所谓资产表现的轮动

同样,在一个资产类别里,投资风格也可以轮动。比如从2009~2020年这段美股大牛市中,所谓的成长股表现非常出色,而价值股表现则非常凄惨,可以说惨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这里要稍微说明一下,所谓的成长股和价值股,是一种偏人为的分类,不同地方定义有所区别。

seven
来源:seekingalpha

不过,无论怎么定义,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不论中国还是美国,这个时间段的市场风格都是把头部公司的价格越推越高,而非头部的公司,哪怕非常便宜,也无人问津。之前我们在之前也提到过「漂亮50」现象,没多久市场风格转换,不再那么热捧那些大公司了,这就是风格的一种轮动。

另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所谓的行业轮动了。比如2020年,白酒、消费、医药是最热门的题材,但仅仅几年前,大家还在喜欢银行地产,或者5G半导体。所以,市场对行业的偏好也在轮动


说了这么多轮动,它对我们长期投资的影响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非常大的影响:
第一,如果当前市场最受到追捧的那个主题,和你喜欢或者擅长的主题不一致,那么再坚定的人,也会对自己的持仓产生怀疑。比如你可能对汽车、地产很熟悉,但看不懂各种热门的科技公司在做什么,可能就会想,市场还会轮动到我这边吗?我是不是要放弃现在的持仓,切换到其他地方呢?这种过程中的未知感和不确定感,其实是非常难熬的;

第二,更关键的是,哪怕你的投资表现不错,但市场上总会有表现更好的、更热门的东西。比如你可能在一两年里跟随大盘上涨了40%~50%,已经是很好的收益了,但别的人可能投了蔚来、拼多多、特斯拉、比特币,结果一两年翻了五倍十倍……看到别人赚得比自己多总是更难受的,这也会对我们的长期投资造成影响。


最后,我想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当我们问股市长期投资需要多长时间的时候,其实背后真正的问题可能是,我们都不希望老了才变富

我们通过投资获得的收益,和这三个因素有关:本金、时间和收益率
收益 = 本金 ×(1 + 收益率)^ 时间

前面我们讲过股市长期的预期收益率,今天我们推演了长期投资需要的时间。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并不会因为我们希望快速变富而产生变化

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投资的本金

因此,对我们来说,可能更重要的事情是,放下焦虑、专注在工作和生活上,在我们自己不断变得更好的同时,去收获更多的工资、股权等其它收入。与此同时,做好资产配置,根据自己的兴趣慢慢地拓展能力圈,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我们能获得的收益率。

收益公式中,收益和投资的时间都是客观不可控的,而唯一可控的是本金。所以作为年轻的朋友,更应该注重提高自身工资的收入,根据自身各个阶段的收支分配,做好合理的资产配置。嗨!不要有股市暴富的幻想,几率很小的,踏踏实实上班


八、投资应该集中还是分散?

该节重点:

  • 「你」更适合集中还是分散呢
  • 即使买到了一个非常优质的资产,持有它的过程往往也是相当艰难和考验人的
  • 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还没有重仓某个股票的能力,那么「分散」才是更好的选择
  • 而分散的思路错了,最后造成的结果可能比集中更可怕
  • 资产分散、行业分散、地理位置分散,算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比较基础且重要分散方式
  •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采用分散化的投资更加有效,也更能协助我们在投资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 投资的成功是能找到一个真正的、适度的、科学化的分散
  • 资产配置更多解决的是收益的波动幅度,而不是收益本身
  • 资产组合的收益主要由组合中的大类资产的长期表现来决定
  • 我还是更倾向于分散化投资,过度集中会让我提心吊胆,不如分散投资舒服

我们经常会收到用户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每个人的钱是有限的,所以投资的时候应该是集中还是分散呢?或者更具体一点,「集中」应该多集中,分散到什么程度才叫「分散」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值得仔细讲讲。不过在回答之前,我们需要先把这个问题描述得更清楚。问题问得越清楚,答案才能越准确。

首先,我们认为,「投资应该集中还是分散」这个说法,带有一点轻微的误导性。它好像在说,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这个问题是有一个需要二选一的标准答案。但实际上,不管集中还是分散,都是可以赚到钱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股神巴菲特,一向是持仓非常集中,几千亿美元的资金可能就投在十来个公司上面。很多专业投资者,比如中国的高毅资产、景林资产,走的也是深度研究后重仓少数公司的打法。还有一种「重仓」也很有趣,很多普通中国家庭的超过 70%、80% 的资产,都在一间房子上面,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重仓」,很多人也因为这种「集中」积累了很多财富

相反,不少知名的投资人,是靠很大程度的分散持仓获得大量收益的。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应该是彼得·林奇。在担任富达麦哲伦基金经理的13年期间,他获得了年化29%的回报。不过的他的投资风格并不是集中持股,在《战胜华尔街》等几本著作里他都提到过,自己的投资组合经常是有几百只股票同时存在的。但是,超常的勤奋让他对非常多的公司都有着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所以也成就了麦哲伦基金当年的神话。

所以,既然集中和分散都可以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呢?

答案也很简单,我们把刚才的问题补上一个主语,问题就清晰了——投资的时候,「你」更适合集中还是分散呢?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事情。


为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这边想提供一些我们的观察和想法。

大家都知道,假如重仓到一个糟糕的资产,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买过P2P产品或者乐视公司股票的人,应该都有这种体会。但其实,我们更容易忽视的是,即使买到了一个非常优质的资产,持有它的过程往往也是相当艰难和考验人的

我们这里就不说那些上下波动特别刺激的公司了——比如特斯拉、拼多多和蔚来汽车——我们来说一个生意还比较好懂、管理层也相当靠谱、现金流和业务都很稳健的公司:星巴克

站在2020年末,这家公司市值千亿,现金流稳健,全球已经有超过三万家门店。从1992年上市算起,星巴克的股价上涨了三百多倍,年化回报率接近23%。

one

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公司,如果你回看历史,有大量的时间,它的股价不是在下跌,就是在小幅震荡。

从2015末到2018年下半年,公司股价都在四五十美元这个区间波动;
再往前的话,其实从1997到2004年,星巴克股价都算不上有什么大起色;

2005~2007年倒是涨上去了,但随之2008~2009的金融危机又被打回原形。
在这期间,假设你真的重仓了这个公司,其中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体来说,重仓或者集中的难度有三个:
第一,在价格表现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在至暗时刻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二,在其他股票其他资产表现出色的时候,你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
第三,在价格开始回归价值,你的判断的确兑现了的时候,是不是能选择好卖出的时机

如果你15美元买了星巴克,后来跌到5、6块钱没有卖,那么到了30美元的时候你会不会卖掉呢?如果卖掉,后面 30 美元涨到 100 美元这段利润就和你彻底无关了。

我绝对不怀疑,世界上有能做到上述三点的高手。但你需要诚实回答自己的是,你到底是不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还没有重仓某个股票的能力,那么「分散」才是更好的选择。不过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对「分散」的理解也是错的。而分散的思路错了,最后造成的结果可能比集中更可怕

你之前可能听过一个段子,说的是,有的投资者「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买了很多个平台的P2P产品。最终的结局就是每个平台的维权群里都有他。显然,这种分散是一种假的分散,因为他只做到了平台层面的分散,没有做到资产层面的分散

除了资产层面的分散,我们还要做到行业层面的分散。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资了很多餐饮公司,但疫情来了全部损失惨重。另外,前面我们也说过「行业风格轮动」的现象,如果投资的行业过于集中,可能就会在轮动来临时经受更大的考验。

这里还可以做一点延伸。对于行业分散这件事,我们还可以用更广阔的一层视角来看。

我之前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我的不少朋友,大学毕业以后都去了硅谷工作。他们工作七八年之后,可能在当地找到了伴侣,结成了家庭,贷款买了房。而一种非常常见的家庭组合是这样的:两个人都在硅谷的大科技公司工作,比如谷歌和微软。然后收入的一大部分是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期权,而很多现金交给了旧金山房子的首付。

实际上,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行业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科技行业出现问题,这个家庭可能会受到的冲击:
股价降低,自己的收入减少
收入减少,还房贷更加困难
科技公司前景存疑,于是很多人出逃硅谷,本地房价开始下降。

最极端的情况,可能是夫妇有一方被裁掉,原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玩笑归玩笑,但你应该能感受到,这种「收入和资产在行业方面过于集中」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有多大。


除了行业风险,另外一个很常见的风险,是地理风险。比如投资界里有个概念叫做「Home bias」,翻译过来就是「本土偏见」,指的就是投资者更倾向于把钱投资在本土,而不是全球市场的现象

「本土偏见」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比如我们之前研究过加拿大普通投资者的数据,他们的股票部分,有70%左右都投给了本土市场。但实际上加拿大股票总市值占全球股市还不到3%。显然,加拿大「散户」超配了自己国家的股票,而如果加拿大的股市表现不佳,或者邻国美国的股市涨势更好的话,这些人就错失了赚钱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加拿大最顶级的、也是全世界都非常领先的投资机构加拿大养老基金(CPP)过去二十年的思路是怎么演进的。加拿大养老基金的年报在网上可以查到,1999年,CPP还是老气横秋的100%政府债券配置,而等到2019年(见下图),CPP已经变成了以股权为主(54.9%),实体资产(比如土地、林地、房产等等)为辅(20%+),然后全球分散配置(加拿大股票只占 15.6% )的,基本上是如今业界公认的最优框架了

one


two
加拿大养老基金资产配置(2019)| 来源:CPP 官网

当然,超配自己认可国家的资产是完全没错的——就是长期持有中国的核心好资产。但如果在这个策略之上,能做一些补充,比如除了大陆的A股之外,我们可以把美股、港股、德国DAX、债券、黄金、原油这些工具利用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均衡的组合,也会对我们长期收益有很大的好处


资产分散、行业分散、地理位置分散,算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比较基础且重要分散方式。不过,投资做多了你就会发现,通过分散化来获得收益、抵抗风险这件事,其实是无止境的。想要做到更加分散,还有很多更高阶的手段。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高净值客户的朋友,在他的眼中,世界充满了风险,所以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分散。比如他是不少基金的LP(背后出资人),虽然他是一个价值投资的信徒,但他投资的基金,有价值风格、有动量风格、有绝对收益风格、也有量化套利风格——因为「你也不知道某个三年五年里哪个策略能跑出来」。

另外,他把钱存在了国内外各种银行里,小到城市银行大到瑞士银行这样的国际银行,目的是分散金融系统的风险;他甚至还买了不少实物金条,存放在世界各地的保险柜里……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有些夸张的做法,是他认为自己能在市场上长期存活下来的必备技能。

最后来总结一下,我从不教条地认为,投资必须应该集中或是分散——每个人在每段时间,面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当然,我们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采用分散化的投资更加有效,也更能协助我们在投资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投资学习后能找到一个真正的、适度的、科学化的分散,投资就是成功

资产配置更多解决的是收益的波动幅度,而不是收益本身
资产组合的收益主要由组合中的大类资产的长期表现来决定
在构建适合自己的分散组合的同时,低成本、长期持有和不懂不动这些原则同样需要谨记。

无论我们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还是「相对」分散的投资体系,当组合中重要的资产处于历史低位时(假设我们认知已经成长到可以准确判断这件事),那么倒不妨「集中」出手、一击必中。

集中还是分散?关键要看自己的能力与风格,可以驾驭哪种策略。就像刀和剑,哪个更厉害呢,关键要看挥舞它们的人。

对于我自己而言,可能我还是更倾向于分散化投资,且不说我有没有驾驭集中投资的能力,即便我有,我也不认为我能避开将来的黑天鹅事件。因此过度集中会让我提心吊胆,不如分散投资舒服


九、好公司等于好股票吗?

该节重点:

  • 好公司等于好股票吗?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价格
  • 在投资上,所谓留出「安全边际」,就是要尽可能买得便宜,要用四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
  • 投资就是尽可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
  • 越是在狂热时期,越是在股市高位,进场投资的人往往也就越多
  • 你的收益率其实在买入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
  • 不管我们在做怎样的投资,都要记得,只要买得足够便宜,你可能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 价值投资的四要素:买股票是买公司、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
  • 如何实现价值投资:选情绪低落、价格便宜、自己看得懂的好公司长期持有
  • 普通人长期要在股市中赚钱,基本不可能

在投资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前人总结出来的道理与「金句」。比如巴菲特那句「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就非常经典;还有这些年我思考很多的索罗斯那句「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对的时候获利了多少,而错误的时候亏损了多少」;以及常看常新的约翰·邓普顿爵士名言「牛市在绝望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兴奋中死亡」。

这些「金句」,或者叫「经验法则」,对我们理解投资、建立常识的确非常重要。不过值得提醒的是,不管某个经验法则听起来多有道理,或者出自什么投资大师,我们都要知道,它都是有自己的局限性的,也是要放到具体语境里理解的。如果把经验变成了教条,亏损可能就离自己不远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这些年市场上很多人在喊的「投资就是买入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这句话当然没错,也是价值投资的精华所在,但这么一句看起来接近「真理」的总结,同样也是有它的漏洞的。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我自己也有关。

2005~2007年,A股经历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2005年中最低的998点,上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涨幅有六倍之多。在那轮牛市中,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蓝筹股,比如招商银行、中国石化、万科等等涨幅巨大,自2006年到2007年底,招商银行的股价从6元左右涨到46元,翻了近8倍。

当时,有一家著名公司的表现也非常不错,它就是中国平安。实际上,十几年之后,中国平安仍然是整个A股为数不多的好公司,仍然是很多人长期持有的对象。

在2007年的时候,人们对平安的追捧更加疯狂。在那个时点,平安还只有保险业务,它的基本面大概是这样的:

保险公司的盈利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化。你可以认为保险公司的赚钱方式,就是拿客户的保费去投资,配置到股票、债券等资产上,扣除赔付和约定还给客户的资金后,剩余的就是保险公司的盈利


先来看保费端。当时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只是成熟国家的十分之一,人们在慢慢变富,但基本保险配置的比例非常低,保险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平安具有庞大的代理人队伍,这也带给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保单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它的保费增长速度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再来看投资端。由于治理结构的优势,平安得以持续引进海内外优秀的人才加盟,投资能力超过行业其它公司。另外,保险公司投资组合中的股票资产会在牛市时有大幅上涨,这也带动了它们盈利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牛市带来的估值提升,一方面是自身盈利的快速增长,也就是著名的戴维斯双击

而当时很多投资者都看到了这一点。2007年3月,中国平安在A股上市,半年内,平安的股价就上涨了3倍。在股价暴涨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去找了非常多的理由告诉自己,这是一家难得一见的好公司。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平安究竟是不是一家好公司呢?我们来看一下公司的经营结果。

2007年,中国平安上市当年,它的净利润是155亿。10年后的2017年,中国平安的净利润是近1000亿,整整翻了6.4倍。如果按年算的话,大概年化增长率是20%。

学习过前面的课程之后,你应该理解20%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概在6%~8%,上市公司平均的盈利增长大概是10%~12%,而连续十年能做到20%业绩增长的公司,在A股4000多家公司里,数量绝对小于3%,可谓凤毛麟角

既然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如果挑中这样的好公司,一定会赚很多钱吧?我们来看看结果。

假设你在2007年10月时买入了100万人民币中国平安的股票。首先,在2008年底,最多的时候你会浮亏86%,也就是说,浮亏将近90万。

到了2009年,平安从低点反弹了3倍,你的资产也回升到了30万,这时候浮亏是70万元。

之后从2009年中一直到2016年底,平安的股票陷入「漫漫熊途」,尽管公司业绩一直在稳健增长,但股价就是不涨,估值水平频创新低。

直到2017年,你投入的100万终于可以解套了,而这时候十年已经过去了。


three

上面的这张图是平安股价的月线图,图中一根小柱子代表一个月的股价涨跌幅。现在回看这些,感觉就像在飞机上看大海,一片平静。可是如果你身在其中,每天都感觉是惊涛骇浪。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职工股解禁、第一大股东汇丰清仓、欧债危机,总之隔一段就有一些坏消息,平安股价则是动辄连续三五天跌个15%给你看。我有无数次怀疑自己,也有无数次想放弃换股,有一段甚至上厕所都要拿着手机刷平安的公告信息……

如果2017年,你在终于解套之后没有把股票立刻卖掉的话,到了2020年末这个时点,你的确会赚到钱,而且可以赚三倍之多。然而十年时间,一个被认为是行业龙头的公司,净利润翻了6倍,但股价就是不涨,能坚持到最后的投资者可能几乎没有

所以,「买入好公司并长期持有」这句话当然没错,但如果你买得太贵,不看估值就「梭哈」进去,使得持有的过程太过煎熬,结果可能也不会太好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正好相反的例子——苹果这家人尽皆知的好公司,从2018~2020 财年,收入都是2600多亿美元,净利润都是500多亿美元,上下幅度变化很小。但在这段时间里,苹果股价却翻了三倍多。

所以,如果我们把上面这个道理,再来总结成一个补充性的经验法则的话,就可以叫「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价格

所以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就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了,那就是「安全边际」。这个概念不但是价值投资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也贯穿了整套投资体系

所谓的安全边际,说得通俗点,就是「给事情留有余地」。

在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平时出远门,预估路上需要五千的路费,你一定不会只在卡里放五千块钱,而是会留出八千、一万。又比如给领导汇报工作,预估一个项目可能需要两周完成,那么申请时间的时候最好说三周,甚至一个月,以防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些都是安全边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投资上,所谓留出「安全边际」,就是要尽可能买得便宜。用巴菲特的说法,就是「要用四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

你应该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人其实对「价格」这个东西的感知是很弱的,而公司估值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东西。不过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如果一个东西明显便宜或者贵了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很容易能判断出来的。就像如果姚明朝你走过来,你不需要知道他是2米18还是2米26,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个子非常高。

而对于股市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在大部分时间,我们可能都没法说市场到底是「高估」还是「低估」了。但在一些极端时刻——不管是极端的冷,还是极端的热——我们是可以使用各种方法,相对容易地分辨出来的。

举个例子。很多老股民原来会数券商营业部门口的自行车,或者根据旁边人向自己打听股票人数的多少,来判断市场的火爆程度。搜索引擎也有类似的作用,比如在2017年末比特币大牛市的时候,谷歌上面「bitcoin」这个关键词就有大幅暴涨。

four

而更有意思的是,你可以想象,越是在狂热时期,越是在股市高位,进场投资的人往往也就越多。这时候大家早忘了什么「安全边际」了,都是冲进来先买了再说。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我们统计了全市场股票2005年至今每天的估值情况,通过对历史估值变化规律的研究,将市场情绪热度分成三个温带:

低估温带(0°~30°)
中估温带(30°~70°)
高估温带(70°~100°)
股市温度越低,估值越低,意味着股票价格的安全边际更高,此时可以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买入,盈利空间更大。同理,股市温度越高,成本越高,盈利空间也会变小

我会带领大家,在低估温带多买一些,创造好的安全边际,在高估温带更加谨慎,甚至部分卖出。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可以获得更好的长期收益,也会因为持有成本相对便宜,在过程中保持更好的心态

five

投资理念:好资产+好价格+长期持有

所以,除了「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之外,投资界还有一个经典「金句」,叫「你的收益率其实在买入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不管我们在做怎样的投资,都要记得,只要买得足够便宜,你可能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节里我们谈论的「好股票」,更多指的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

李录先生在讲座中聊过价值投资的四要素买股票是买公司、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

能力圈是不懂不做,不碰自己并不能准确判断价值的行业和公司。
而市场先生的存在,让大部分盲目追涨杀跌的人们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烟花般短暂覆灭的牛市。
所以,即使一名价值投资者,选对了可以下注的好公司,依然没有办法一击必胜。因为,以什么样的价格拥有了好公司,才最终决定了这次投资的收益

好的公司,不等于一次好的投资机会。
放眼今天的市场,宁德时代、茅台、特斯拉、FAANG(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NASDAQ:FB)、苹果(NASDAQ:AAPL)、在线零售巨头亚马逊(NASDAQ:AMZN)、流媒体视频服务巨头奈飞(Netflix,NASDAQ:NFL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NASDAQ:GOOG,NASDAQ:GOOGL))等等,也许都是非常伟大的公司,但你真的要用接近历史估值顶部的价格,来持有他们吗?

孟岩曾经长持平安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购买一家公司跟购买任何一件商品并无不同,便宜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足够高的安全边际

有意思的是,好公司的安全边际,通常也是由市场先生送来的
耐心的价值投资者,并不跟随市场先生,而是用它带来的疯狂价格服务好自己。


补充知识点:什么是市场先生?
市场行情的这种极端变化,被价值投资者称为”市场先生“。

股神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说:“你必须想象股市行情的报价来自于一位名字叫“市场先生”的朋友。“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对行情报价,即使你拥有的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收益特点,“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不会稳定。因为这个可怜的先生有易动感情的不治之症
有些时候他心情愉快,因此,只能看到影响企业的有利因素。有这种心境时,他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
在另一些时候,他情绪低落,只能看到企业和世界的前途荆棘密布,在这种时候,他会报出非常低的买卖价格。

真实市场里的“市场先生”指的人物是谁呢?就是那些被大众情绪感染的投资者。在2015年行情涨到5000点时,我的不少从未炒过股的朋友都开始开户炒股。他们就是“市场先生”的化身。他们看到身边的人炒股都赚钱,于是急忙进场了,然后怀揣发财致富的梦想,大买已经涨了好几倍的股票。在A股跌到2000多点时,不少股民看空我国经济,看空上市公司前景,纷纷低价割肉离场。

假如你想实现价值投资,如何成为十个人里面七亏两平一赚,一赚的佼佼者?
选情绪低落、价格便宜、自己看得懂的好公司长期持有
这句话刚好符合,买股票是买公司、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实现价值投资的四要素。说实话,专业的投资顾问或基金经理人、专业操盘手都很难把握这四因素,更别说普通人了。所以说,普通人长期要在股市中赚钱,基本不可能